当前所在位置: 主页 > 耀世新闻 > 行业动态

中国近代以来三次“留学潮”浅说

前言:时至当今,有一些人仍在用“崇洋媚外”这个词,鄙薄甚至辱骂那些出国的中国留学生,实乃咄咄怪事!你的大学教育,是如此之落后甚至荒唐,难道还不能容忍那些有志的学子另觅好大学就读?难道你忘了,在那众多为国家民族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民族精英们,其中不是也有许多曾经的出国留学生吗?我们怎么可以视而不见?


(360图片)

第一次留学潮是在清朝末年的洋务运动时期,那时虽然打开了出国留学的大门,清政府在派留美幼童的同时,还往欧洲派遣了80多名留学生,但整个社会的思想意识是相当落后的,即使在广大民众乃至知识界,留学生也不被看重。留美幼童在招生时就曾遇到极大的困难,人们宁愿让孩子读八股、考科举,也拒绝送子女到美国读书。严复从英国留学回来,已经做了天津北洋水师学堂的校长,但仍被社会尤其是官僚文人所轻视,不得已四次去考科举,但皆名落孙山,直到1910年,严复已经56岁了,清政府才大发慈悲,“奖励”了他一个“进士出身”,让人啼笑皆非。这种社会氛围使19世纪70年代开启的派遣留学生的大门一度关闭了近20年。

第二次留学潮和第一次留学潮间隔仅十年左右,就在五四运动时期出现了。这次留学潮以留美、留法、留苏为中心。当然,留英、留德、留日等也有较大的发展。从总体上观察,这期间的北洋政府对出国留学是采取放任的态度,这给企图留洋的青年以一定的自由度;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的黑暗局面,又迫使许多有头脑的学人重新思考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出国留学自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高扬了科学、民主的大旗,给传统思想以巨大的冲击,更新观念,吸收世界新文化是多数年轻留学者的追求;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人的世界观和竞争意识大大增强,这也促使一部分青年去经风雨,观“洋潮”;五四之后中国革命浪潮的重新突起,为献身革命而出国探求新知,成为革命队伍中的一股热潮。

这些因素的交织回应,为第二次留学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促使留美、留法、留苏不断升温。如果说留美生的追逐目标主要是科学文化,那么留法勤工俭学学生则侧重于政治方面了。

第三次留学潮,始于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直至今天。为什么留学潮流会越来越汹涌呢?只因是“崇洋媚外”的人多了起来?那么,为什么会多起来了呢?很多问题都值得国人冷静思考,从容面对,切莫视留学潮为左道旁门或异类。

事实上,中国许多杰出人物都出国留学过。比如,辛亥革命时期的女革命家秋瑾,“三民主义”的创始人国父孙中山,后来的文学巨人鲁迅、郭沫若、周恩来、邓小平;还有后来的科学家钱学森,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以及我国“两弹一星”的奠基人核科学家钱三强;最早的,还有被赞誉为“中国火车之父”清末年间的詹天佑......

再说今天的流学潮。那些或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好,选择了留学这一发展空间的人们,难道就全是贪污腐败分子?难道中等收入家庭省吃俭用满足孩子的留学愿望,改变-下他们今后的就业谋生途径,我们也一概视他们为“崇洋媚外”?难道他们在做出留学决定的同时,不也正在悄然改变着国内就业方式,从而在客观上不是正在起到大大减轻国内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巨大压力之作用了吗?为什么非要让他们留在国内“窝里斗”,为了争夺有限的就业饭碗,大家互相打的头破血流?

留学与不留学,都是公民自由选择的权利,不必动辄就跟留学者扣上“崇洋媚外”的政治帽子,然后再把不愿留学的“我”自诩为形象高大的“爱国者”。

无数事实证明,未留过学的,或达官贵人或贩夫走卒,沦为国家民族罪人者,也不在少数。所以,我们应当公平的对待留学潮,切莫好坏不分,将其所有留学者斥之为“崇洋媚外”,一棍子全打死。


平台注册入口